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麒翔)“赵一曼,中华民族当之无愧抗日英雄。1936年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她始终铁骨铮铮;临刑前给儿子的遗书中,一句‘母亲不是不爱你,而是因为母亲更爱中国人民’,字字滚烫,把对家国的赤诚刻进了生命最后一刻。”高二时,张中耀作为青年志愿讲解员,在四川宜宾的赵一曼烈士陵园里,向参观群众深情讲述着这位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赵一曼是宜宾人永远的精神灯塔,她的纪念馆就在我上下学的路上。从小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看着往来群众在雕塑前驻足祭拜,这份‘为国担当’的信念,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张中耀的话语里,藏着从小到大对英烈精神的默默追随。
而真正让“从军梦”在他心中彻底坚定的,是高三上学期一次刻骨铭心的祭扫经历。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学校组织师生到赵一曼烈士陵园开展缅怀活动。
这一天,一队身着整洁军装、步伐铿锵有力的军人,庄严地来到赵一曼雕塑前,恭敬地献上花圈。随着一声响亮的“敬礼!”数十双手臂同时举过眉梢,那挺拔的身姿、标准的军礼,像一幅定格的英雄画卷,深深烙印在张中耀的心底。
那一刻,陵园里的松柏静静矗立,风拂过纪念碑的沙沙声仿佛先烈的低语,张中耀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这份感动难以言说:既有对赵一曼烈士舍生取义的深切哀悼,更有对军人“守护家国”责任与荣光的无限向往。
这庄严的一幕,像一股无形的力量钻进他心里、刻进他梦里,张中耀在心中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一名军人!”
高考过后,张中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报考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军士学院,全心投入紧张充实的军训生活。
军训是每位新生必经的成长洗礼,更是一块考验意志与耐力的“试金石”。每天清晨,集合哨声划破校园的宁静,张中耀便和同学们冲向操场:跑步操让双腿渐渐灌铅,军姿训练让肩背阵阵发酸,队列练习中汗水反复浸透衣衫,甚至能在衣角拧出汗水来,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每次快坚持不住,我就想起赵一曼烈士——她为了家国事业甘愿奉献一切,连生命都能坦然交付,我这点训练的苦又算什么?”张中耀总这样给自己打气,“如果连这点考验都扛不住,怎么配得上‘军人’二字?我要把她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融入每一次踢正步、每一回站军姿里。”
如今,队列里的张中耀身姿愈发挺拔,眼神也比刚入学时多了几分坚定。“从在烈士陵园讲英烈故事,到如愿成为一名军士生,赵一曼烈士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未来我会将她的坚韧和赤诚装在心里,不管走多远、练多苦,都决不辜负从军报国的初心,更不会辜负这份需要代代传承的英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