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成)2025年7月8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青春黔行,同心同阡”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黔东佛顶山深处的石阡楼上古寨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师生们踏入这座藏于山水间的千年古村,在其独特的空间格局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楼上古寨以“寿”字布局闻名。高空俯瞰,青石板巷道与民居勾勒出巨大的“寿”字轮廓,其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划分为生产区、居住区、娱乐区和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古寨始建于明弘治六年,由周氏家族开基,始祖周伯泉贸易入黔后在此定居,历经500余年发展,如今全寨八辈同村。楼上村建筑群是中国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汉族民间自发移民发展史的活态例证,在对西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它代表了汉族宗族文化、儒家耕读文化与西南山地文化的融合共生,其汉族文化见证了中原汉族移民的重要历史过程。如今,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各族群众在此世代相依,青石板路串联起明清古建与现代新居,耕读文化与民俗风情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民族共生画卷。
实践团首先聚焦古寨“寿”字布局的空间智慧。在两千余米长的古巷道中,成员们看到苗族蜡染匠人曾晾晒布匹的石板台,听闻侗族花灯戏班沿巷巡演的往事,还在天福古井边听汉族老人讲述“六口祈福”民俗中各族群众共祝安康的传统。

实践团熊成老师在调研中指出,空间绝非单纯的物理承载,更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坚固纽带。古寨将汉族耕读传家传统、苗族精湛蜡染技艺、侗族独特花灯戏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街巷布局,实现“各美其美”的文化多样性与“美美与共”的包容共生性在空间维度的完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了肥沃土壤。兰桂桥畔,村支书周主任介绍,这座由20吨青石板架起的古桥,修建时汉族村民采石、苗族和布依族乡亲运输,如今桥畔香楠树成了各族议事纳凉的聚集地,印证着“共筑共享”的历史记忆。

在调研中,实践团与古寨老年大学的周大爷等老人座谈。周大爷指着清代古戏楼说,“不愿儿孙去做官,唯愿子孙个个贤”的周氏家训,早已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大家还参观了养正书院旧址,了解到“九子十秀才”的佳话中,多民族子弟共同求学的往事。偶然见到扎制好的苗族毛龙时,团队成员用相机记录下这一非遗载体,听传承人讲述各族群众合力保护毛龙技艺的故事。
活动尾声,成员们登上观景台,俯瞰“寿”字古寨全貌:金银桂树在中央矗立,宗祠与各族院落交相辉映,兰桂桥横跨河畔。“每个笔画都连着民族心”, 实践团指导老师李沐昱总结道,古寨的空间格局见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历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范本。
从明代周伯泉开基时的包容接纳,到如今八辈同村的和睦相处,楼上古寨的“寿”字布局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根基。这份来自佛顶山麓的珍贵记忆,将化作青春力量,推动实践团队成员在传承民族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楼上古寨所蕴含的团结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