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院部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部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下乡”实践团赴贵州尧上村社会实践,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日期:2025-07-08    作者:    编辑:    编号:  审核:      来源:     点击:

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成 )7月初,学院“青春黔行 同心同阡”团队深入贵州石阡县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以仡佬族文化为核心、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土地上,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沉浸式感受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活交融中凝聚的共同体力量,见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探秘非遗:共传共学中的团结力量

清晨的佛顶山云雾缭绕,仡佬族千年非遗“敬雀节” 的传说在山间回荡。团队成员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支书的讲解中得知,这个源自明代 “神鹰救族” 传说的节日,如今已成为多民族共庆的盛会 —— 农历二月初一,仡佬族村民将糍粑挂于树梢供鸟啄食,汉族、苗族等周边群众则带着歌舞前来参与,共同祈求风调雨顺。“敬雀节的‘六和’理念 —— 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是各民族共居共融的文化根基。”李支书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尧上村多民族共生的精神纽带。

团队还探访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得知尧上村曾有仡佬毛龙等特色民俗,作为非遗项目,它曾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虽如今传承面临挑战,却仍是共同体记忆的珍贵片段。在党支部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团队学唱了仡佬族经典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情姐下河哎 洗衣裳啰,双脚踩在哎 石梁梁咧……” 悠扬的旋律中,展现出民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交融。正如团队成员张文慧所言:“每句歌词都是生活记忆,每种曲调都藏着民族共鸣。”

小作坊大作为:携手创业的共富故事

在尧上村“黔乡姊妹” 富民工坊,团队见证了黄水粑产业如何成为民族团结的经济纽带。村民向团队展示了传统工艺:糯米与黄豆混合蒸制,包裹箭竹叶制成清香软糯的美食。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仡佬族的工艺、汉族的线上运营经验,拓展出抖音等销售渠道,年产量超万斤,带动各族村民增收。

“过去村民多外出务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李支书介绍,这个石阡县劳务输出最少的村寨,正通过 “非遗+网红经济” 让年轻人返乡创业。工坊里,各族成员分工协作,让“产业兴、百姓富”的图景照进现实。团队成员看到,这里的利润分红不分民族、村民都可参与分配,正如村委会坚守的理念:“我们是一家人,要一起富。”

生活共融:烟火气中的共同体情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标语在村里随处可见,成为生活共融的生动注脚。汉族退休居民赵泽郢向团队讲述了他与尧上的故事:因旅游结缘,退休后携妻定居,与仡佬族邻居共过端午、同庆敬雀节,“谁家做饭少双筷子,随便去拿;红白喜事不用请,大家主动搭把手。”

团队发现,仡佬族也过春节,每逢此时,各族村民会一起贴春联,红红的春联不仅装点了村寨,更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在“六和宴”上,仡佬族的酸汤鱼、汉族的腊肉、苗族的糯米饭摆上六边形餐桌,各族村民围坐欢歌,民族差异在互助的烟火气中悄然消融。

赵泽郢还向团队提及村里的细节:流动超市车、美团配送保障生活便利,村委会为外来居民建立“服务清单”,山林承包补贴让各族村民共享生态红利…… 这些日常点滴,让团队真切感受到“尧上人”这一身份背后的共同体认同。

尧上这堂课:青春脚步丈量共同体

“青春黔行 同心同阡”团队在尧上村的“三下乡”实践中,找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案:它是敬雀节上共祭的香火,是黄水粑作坊里协作的双手,是春节时共贴的春联,是“六和”理念浸润的日常。在这里,各民族以文化为桥、以产业为基、以生活为壤,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尧上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中如何凝聚民族团结力量,提供了一份值得借鉴的“共生样本”。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6号     邮编:430065      Email:whjzy@whtcc.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27-88756299

Copyright ©2004-202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鄂ICP备0600747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315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 数字武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