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小红帆志愿服务队开启“寻脉万里茶道,赋能宜茶新篇”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日期:2025-07-08    作者:    编辑:xcb    编号:  审核:      来源:交通文旅学院     点击:

“宜红是万里茶道上罕见的外贸茶,曾与‘滇红’、‘祁红’齐名……”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申遗办汪方超老师边擦汗边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宜红”的故事。

7月4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小红帆志愿服务队”在盛君凯、任凤仙、漆诗怡、刘勇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宜昌、宜都、五峰等地开展“寻脉万里茶道,赋能宜茶新篇”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宜红茶厂旧址,厂区丰富的资料和珍贵的文物,让志愿者们对老红茶厂的发展历程以及万里茶道的宜昌贡献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陈列的老照片、文献资料以及制茶工具,让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茶香四溢的年代。

推开生锈的铁门,霉味混着陈年茶香扑面而来。在生产车间,同学们边听边记,这座活态工业遗址,恰似一位沉默却睿智的老者,以斑驳之躯、沧桑之态,静静诉说着宜红茶往昔的璀璨荣光。停摆的古老制茶机器,虽已不再轰鸣,可它们身上每一道岁月的刻痕,都是时光镌刻的诗行。

“宜红茶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其文化遗址遍布宜都、五峰、长阳、秭归、夷陵区、和恩施州的鹤峰、宣恩、来凤等地,曾为国家外贸出口作出重要贡献。由于历史原因,民国初期宜红茶的生产运输一度中断,现在这座工厂也是建国后才兴建的…”汪老师抬手抚摸着机器的金属外壳,移步到李厂长的照片前为同学们介绍“建厂后,经过首任厂长李治平和一代代制茶人的努力,宜红正在逐渐恢复发展”。“申遗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汪老师为大家系统讲述了宜红的“前世今生”。

在湖北茶博物馆,志愿者们沿着展线前行,目光被“万里茶道”地图所吸引。蜿蜒的茶路从五峰渔洋关出发,穿越三湘四水,经汉口转水路至上海,最终抵达伦敦港,这条用茶叶铺就的黄金通道,正是宜红茶走向世界的见证。

转过展柜,“英商宝顺合茶庄”的牌匾赫然入目。这块清光绪二年(1875年)镌刻的木质牌匾,板面以生漆漆成黑色,七个楷体大字端庄遒劲,采用半圆浮雕工艺并描金装饰,顶端铜质挂环仍保存完好。透过泛黄的账页上中英文交织的记录,以及残留茶香的樟木茶箱,志愿者们得以直观感受百年前“万里茶道”的繁荣景象。

“我就是宜昌人,以前只知道茶叶很出名,今天听到关于宜红的故事,没想到家乡还有这么厉害的产业”小红帆志愿服务队的傅欣宜同学感慨道。

从制茶人均大幅创造宜红,到建国后首任厂长红军战士李治平用战火洗礼的双手建设茶厂,到如今青年一代通过志愿服务传承茶文化,这条始于十九世纪的茶道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此次活动旨在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通过调查万里茶道宜昌段非遗情况,了解宜红非遗,感受万里茶道魅力,团队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维度,探索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以实现万里茶道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共荣共生。(通讯员:刘勇 唐宁霞)

相关链接:https://hubei.eol.cn/hubgd/202507/t20250707_2679411.shtml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6号     邮编:430065      Email:whjzy@whtcc.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27-88756299

Copyright ©2004-202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鄂ICP备0600747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315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 数字武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