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院部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部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苔花聚势绽芳华 民族团结共振兴 ——石阡茶乡绘就民族共富画卷

    日期:2025-07-10    作者:    编辑:xcb    编号:  审核:      来源:     点击:

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成)7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黔行 同心同阡”民族实践团走进石阡县高原村的群山之间,一株株苔茶如翡翠般点缀在梯田。这片由仡佬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发现并培育的古茶种,如今正成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鲜活载体。实践团成员不仅见证了各民族群众在茶产业振兴中手拉手、心连心的奋斗图景,更亲身参与采茶制茶,在茶香氤氲中读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民族团结故事。

多民族共筑产业链同念“致富经”

“手指要捏住茶芽基部,轻轻一提就行,可别掐坏了嫩芽。”在聚凤乡高原村的茶园里,茶园贺经理手把手教实践队员采茶技巧。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明笑着向实践团队介绍“我们茶厂的员工全是少数民族,周边还有仡佬族、侗族乡亲,大家一起把荒山坡变成了金茶园。”实践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正是这种“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43.5万亩苔茶资源成为联结各民族的纽带。茶农依靠土地流转获得“第一笔收入”,茶园管护赚得“第二笔收入”,加工销售分得“产业链红利”——仅聚凤乡就有725名各族群众年增收超1500万元,少数民族农户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黎董事长还给队员们讲起2019年接手茶园的往事:“当时杂草比人高,各族乡亲看着心疼又无奈。现在你们看,这连片的茶园,都是大家一起开垦出来的。”

技艺传承融古今共守“文化根”

“杀青时要掌握好火候,温度差一度,茶香就变了味。”在良友公司的生产车间,李厂长演示着传统炒茶技艺,铁锅翻炒间,栗香扑面而来。旁边的操作台上,实践队胡康也尝试学习传统炒茶技艺。另一边的现代设备旁李厂长也为大家介绍“杀青温度精确到±2℃”的标准化要求。


这种“传统+现代”的融合,正是石阡苔茶技艺传承的缩影。实践团队了解到,西汉时期濮人(仡佬族、土家族先祖)发现苔茶的传说,如今在多民族智慧碰撞中焕发新生:茶界泰斗牟应书之子牟小虎带领团队引入欧盟检测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研发中心注入科技活力,而老茶农们坚守的“七泡有余香”秘诀,仍在车间里代代相传。

同心共绘振兴图同圆“中国梦”

从“贵州红十字石阡良友扶贫基金”助力各族群众脱贫,到“六个统一”标准让茶园管理更规范;从SGS认证打通国际市场,到中茶、贵茶等龙头企业带动销售网络全覆盖——石阡茶乡的发展轨迹,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诠释。

当实践团队看到,土家族的黎董事长带领仡佬族、侗族乡亲,用茶叶制作出抹茶啤酒、茶叶皮蛋等创新产品,用“云仓”平台把各式茶产品销往全国时,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路上,民族团结是最坚实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就在这一片片茶叶的芬芳中愈发浓厚。

苔花虽小,聚而成海;民族同心,共赴振兴。石阡茶乡的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唯有各民族同心同德、携手并进,才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出最绚丽的色彩!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6号     邮编:430065      Email:whjzy@whtcc.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27-88756299

Copyright ©2004-202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鄂ICP备0600747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315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 数字武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