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杨斗)6月16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艺术设计教研室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特邀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北明窑陶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晓胜进驻校园,担任《产品模型制作》(陶艺)课程主讲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深度教学。将非遗大师引入专业课堂进行系统、深度的技艺传授,充分提升了学生对传统陶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在为期两周的课程里,何老师系统讲授并指导学生实践了陶艺模型制作的核心工艺流程,包括基础成形技法:泥片成形、泥条盘筑成形、手捏成形;进阶工艺:注浆成形及修坯技巧、拉坯塑形技术;后期处理:施釉方法、装窑要点。他细致指导学生体会操作中力量、水分与形态变化的微妙关系。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动手实践热情高涨。

“陶艺是泥土与手的对话,要静心感受它的呼吸与韧性,力道轻重缓急都在诉说形态的故事。”教学中,何晓胜老师生动地诠释道。何老师深谙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管窑古法制陶精髓,肩负守护传承重任,同时兼具将传统技艺对接现代设计与市场的丰富经验。这深刻体现了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强调对泥料特性感知与掌控的教学理念。
沉浸式教学带来显著成效。学生樊栩辰龙说:“以往讲座多是宏观了解。这次何老师全程指导,从揉泥到拉坯,每个细节都亲自示范、纠正,让我们真正摸到了门道,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严谨与魅力。”王诗琪同学在完成泥片作品后感叹:“亲手触摸泥土、塑造形态,再经历修整、上釉直至等待烧制,这个过程带来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无与伦比,对材料特性和工艺实现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经过学习,学生们从生疏到初步掌握基础工艺,均完成了陶艺习作模型,其素坯作品已进入待烧制阶段。
此次邀请非遗传承人深度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是探索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路径的一次成功尝试。突破非遗进校园“讲座化”“浅表化”的常规模式,通过“大师驻课堂”的形式,实现了技艺的深度传授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材料感知力和设计思维转化能力,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范例。
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尚洁强调:“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沉浸式教学,是学院深化教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传承。让传承人从讲台走向操作台,与学生面对面、手把手教学,才能使非遗技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活态’传承。”学院始终坚持发展专业特色,高度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成立非遗工坊积极引进丰富校外资源。同时,创新探索“匠魂计划”,邀请校外职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双轨并进助力学生技艺精进与职业发展。未来,艺术学院将持续推进此类深度合作,引入更多优质传统工艺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提供新模式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