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船舶行业2011年度焦点企业、技术创新和十大新闻

    发布日期:2012-06-13

    2.我国首艘航母平台出海试验

    2011年8月10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瓦良格”号基本完成改装下水试航,体现我国国防科技水平的上升,也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次海试结束后,“瓦良格”号经过进一步改造,分别在2011年11月和12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海试。有关军方消息人士表示,经过多次测试完毕后,中国第一艘航母预计在今年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

    从2005年开始改造,到2011年改造完成,中国首艘航母平台的诞生历经六年时间。其成功改造是在中国造船技术的积累以及国家充足的资金基础上实现的。

    3.蛟龙号成功进行5000米级海试

    2011年7月28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蛟龙号”5000米海试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深海活动能力可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载人深潜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为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目前海洋石油和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3000米到4500米的海底。这是各国潜水器工作水深集中在5000米以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4.工信部109项船舶行业新标准实施

    2011年10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一批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包括109项船舶工业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船企更好地满足国际、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提高船舶建造质量,增强竞争力。

    这些标准中有44项标准将代替原有标准,65项标准为新制定标准,103项为推荐标准,6项为指导性技术文件。标准覆盖船舶设计、船舶焊接工艺、船舶涂装工艺、船舶下水、船配产品等多方面,对造船企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船东对新造船舶的需求大幅下降,而且要求日益升高。造船企业因船东“挑剔”而无法交船事件时有发生。新标准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船舶建造质量,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5.我国首座3000米水深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23日,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该平台的建成交付,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对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洋石油981”号总造价近60亿元,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为抗击海上飓风和各种复杂波流的影响,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Ⅲ全动力定位设备,配置一个半钻井系统和先进的卫星导航及定位系统,确保平台的全天候作业。

    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攻关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此前我国只具备水深300米以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能力。

    6.我国LNG船实现出口零的突破

    2011年1月15日,中船集团公司举行了美国埃克森美孚/日本商船三井中国LNG(液化天然气)造船项目中标签约庆祝仪式。根据协议,中船集团公司旗下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将为日本商船三井建造4艘17.2万立方米低速柴油机加再液化装置推进LNG船。这是中国建造的LNG船首次获得国外船东订单,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

    LNG船是液化天然气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和重大装备,为业界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被喻为造船“皇冠上的明珠”。此前,韩国船企几乎垄断着国际LNG船市,以它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也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块心病。

    随着天然气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迅速增加,LNG正以每年约12%的高速在增长,成为全球发展最迅猛的能源行业之一,因此LNG船也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7.“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正式出台

    2011年1月4日,“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在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MAC)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共同举办的标准造船合同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在欧美日等规则标准强势盛行的造船航运业,“上海格式”首次赢得了中国的话语权。

    2007年底,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活动中心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标准造船合同研究小组”,“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研究、起草由此启动。历经3年,10次修改,“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在广泛征求国内航运公司、造船企业、法律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终于修成“正果”,其权威性、可操作性并不逊于全球最大的船东组织BIMCO合同版本,被称为是“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造船合同。

    长期以来,我国造船界一直沿用传统的通用造船合同。截至目前,共有近700艘在国内船厂建造的船舶采用传统造船合同长达30年。

    8.2011船舶交易价格指数(SSPI)发布

    2011年船舶交易价格指数先后于3月12日、9月28日、12月27日由浙江(舟山)船舶交易所、上海航运所、大连航交所发布。这对规范国内船舶买卖行为、凸显中国在船舶买卖市场上的话语权、强化航运软实力有积极意义。

    舟山船舶交易价格指数是首个反映国内船舶交易价格波动趋势的“中国船舶交易价格指数”,勾勒出国内船舶交易价格的波动和走向。上海船舶价格指数基本涵盖全球船舶交易市场和各主流船型,填补了我国船舶价格评估和系列船价指数的多个空白。

    在船舶定价上,由英国克拉克松等西方机构编制的船舶价格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2011年船舶交易价格指数的发布,有助于增强我国在船舶定价上的话语权。

    9.中船协搭建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对外平台

    2011年4月8日,国内10家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企业一致同意授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搭建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对外平台,与国外柴油机许可方就外国造机企业违反E.A.条款(区域外销授权条款)向中国销售柴油机事宜进行交涉。该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维护我国造机企业权益,保障我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

    中船协会分别于2011年9月6日和10月19日代表国内造机企业与曼柴油机和透平集团公司、瓦锡兰瑞士公司签署了相关谅解备忘录,标志中国造机企业维权行动取得初步成果。

    近年来,国外企业不遵守E.A.条款,凭借规模优势,大打低价牌,将大量柴油机销往中国船厂,给我国造机企业带来严重冲击。中船协会长张广钦表示,如果国内造机企业垮了,我国造船企业将失去在柴油机定价和交货周期上的话语权,最终受伤的是整个船舶工业。

    10.“十二五”计划实现拆船总量500万~600万轻吨

    2011年11月29日,中国拆船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传出喜讯,根据《拆船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十二五”中国拆船业将力争实现拆解废船总量500万~600万轻吨。

    草案指出,中国将加强拆船业立法建设,规范废船流向,实行定点拆解,杜绝非法拆船;实施绿色战略,开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拆船品牌建设;积极宣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利于拆船业发展的平台和网络体系;加快行业劳动岗位体系建设和培训步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国内外废船拆解循环利用,提高废船资源供给能力和高值利用水平。

    船舶拆解业与船舶建造业、船舶航运业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船舶航运业的运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海洋和水域环境,有利于船舶运输安全,有利于船舶物资的循环再利用。